海南沿海沿江地带
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族群
——疍家人
千百年来
他们依水而居
舟楫为家,靠岸成村
他们建渔排、搭木屋
以渔为生
疍家人祖祖辈辈
逐水生活
形成了区别于陆地的独特习俗
拥有水上婚嫁、疍家调等
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
近日
我国首个
以疍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海南疍家博物馆
在陵水新村潟湖水岸开馆
为我们了解疍家历史文化
提供了一个新窗口
疍家风情一馆藏
位于陵水新村镇海边的海南疍家博物馆。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畔,形似“疍家帽”的海南疍家博物馆吐纳着大海的气息,海风吹来悠扬的疍歌,串起疍家人世代耕海的文化记忆。市民游客穿过展厅之门,就能走进那悠然的疍家岁月。在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国度里,疍家人以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一份丰厚且独特的中国水上文化遗产。
海南疍家博物馆展厅一角。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游客参观海南疍家历史文化陈列展。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近日,坐落于新村镇潟湖水岸的海南疍家博物馆开馆,这是全国首个以疍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360件(套)文物展品、大型展演装置、智能互动项目……这座临“海上村落”而建的博物馆,为观者展示疍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也让走向辽远的疍民重返精神原乡。点击查看详情>>中国疍家:本是浮生江海客
陵水新村镇海边,一艘疍家渔船满载而归。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疍家,曾广泛活动于我国长江、岭南、福建等地区,是有着自己特殊历史文化的水上族群。不同的历史时期,疍家有“蜑”“巫蜑”“巴蜑”“蛋家”等不同称呼,现已统称为疍家。
褪去那些美丽的意象,走进历史深处,回望疍家人的数千年往事,看见的是江海之上那不沉的疍舟,以及不屈的疍家人身影。点击查看详情>>海南疍家:涨海伏波驭舟来
海南疍家人驾驶牛车在海边运输渔获。杨威胜 摄
疍家,原本古族,因世居水上,素不受编户之囿,遂水而居,哪里有鱼哪里漂。他们不仅行踪不定,也不为人注意,故史上相对默默无闻。这给了解研究其历史发展,尤其是迁徙、分布与现状造成了一定困难。
海南疍家,也是这样的情况,加之一直以来研究海南疍家者寡,欲以有限材料细说海南疍家难矣,今辑其要而述之。点击查看详情>> 海南疍家居所和生产工具:
船屋一体向海生
陵水新村潟湖上的一排疍家渔排。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的潟湖内,密集分布着许多船屋,这里是400多户疍家人的家。裹挟着咸味的微风吹过,为船屋上埋头整理网箱的人们送去丝丝清凉。突然,一阵马达的轰鸣声响起,只见狭窄的潟湖水道上,一艘艘交通船驶过,激起的水花甚至飞溅到了鳞次栉比的船屋上。
海南疍家博物馆展出的疍家渔排内部模型。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疍家人临水而居,对他们而言,船就是屋,屋就是船,一艘船的功能早已超出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的范畴。点击查看详情>>海上歌谣系乡愁——
疍民的语言和疍歌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疍家妇女齐声歌唱。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浮生江海、以船为家的疍家人迁徙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的沿海地区和主要内河,因此疍家话不是单纯的某一种方言,在不同的省份则指代不同的方言。根据语言学家们的考证,当今流行于三亚、陵水沿海的疍民语言属于粤语系统。讲着独具特色“水上话”的疍家人还以生产生活为内容,创作传唱疍家歌(咸水歌),以渔为业、兼营运输的他们,迁移到哪里,就把疍歌传唱到哪里。点击查看详情>> 疍家服饰彰显海洋特色:
服章之美 美在文化
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疍家妇女。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衣食住行”,衣为首,服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岁月里,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和技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丰富的服饰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靠海而生,以船为家的疍家人,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衣着斜襟衫、脚穿宽裤筒、头戴海笠帽……多姿多彩的疍家服饰展示着疍家文化,诉说着悠悠的历史岁月。点击查看详情>> 疍家民俗:
生活美学在海上
海南疍家博物馆内关于疍家木工制船技艺的展陈。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学者、民俗专家段宝林曾说,民俗的本质就是生活美。古代社会,疍家人曾风雨飘摇、饱经苦难,但他们总能在飘摇之间看到坚定,于苦难之中发现生活美。
疍家人曾世代浮江泛海,逐水而居,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形成了迥异于陆上居民的水上社会,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疍家民俗文化。
水上婚礼、妈祖信俗、端午赛龙舟……疍家民俗,便是一个信使,透过这些民俗,我们回眸水上岁月,感受那些在漂泊之中发现的生活之美。点击查看详情>>疍家美食
主打一个“海”滋味
疍家气鼓鱼粥。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民以食为天”。吃,不仅是为了果腹与生存,还是生活方式的集中表达,甚至流露出生活智慧。
疍家菜粽。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的疍家人,在长久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海上特色的服饰、居屋、饮食、民歌、婚嫁等民俗文化,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更是决定了疍民的饮食文化与水密切相关的特征。点击查看详情>>陵水在保护和传承中
深挖疍家文化底蕴
游客在入住疍家民宿的同时,可以体验桨板等水上运动。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新村港内,400多户疍家渔排靠岸成村,这座“海上村庄”是一道壮观而又独特的风景线。
陵水是目前全岛疍家人聚居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约有3000多户1.5万人,新村港也是海南疍家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疍家部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域生态整治的需求,不少疍家人转产转业,却仍旧牵挂着疍家情。
位于陵水新村港的疍家渔排上,新建的海上民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居住游玩。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如今在陵水,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讲述疍家故事的新方式。这簇生于海上的民俗之花也不断焕发出新光彩。点击查看详情>>陵水疍家渔排协会会长
郭玉光:文化“佳肴”味悠长
郭玉光在渔港里穿梭忙碌。被访者供图
“双节”假期,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比平日更热闹,一艘艘渔船穿梭在渔港里,将一批批游客从码头接驳到餐厅、民宿,体验海上人家的独特风情。疍家渔排协会会长郭玉光忙得脚不沾地,刚把上一批游客送上接驳船,又立马迎接下一批游客的到来。点击查看详情>>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馆长
郑石喜:疍家“史诗”底蕴深
郑石喜在疍家文化陈列馆解说疍家文化。徐慧玲 摄
三亚港内港的南边海路一侧,一栋疍家风格建筑格外醒目,仿古大门上“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几个大字向过往行人昭示着此处的与众不同。
“新中国成立前,三亚港吸引不少疍家渔民从广东等地迁移至此。”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馆长郑石喜习惯站在该馆二楼远眺,望着一条马路之隔的码头感慨万分,疍民是一个以舟为室、视水为路、浮生江海的群体,逐渐形成了区别于陆地的独特习俗,产生了水上婚嫁、疍家调等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点击查看详情>> 陵水疍歌传唱者 李秋兰:
唱活一曲《水仙花》
疍家歌手李秋兰。
梳起麻花辫,穿上疍家衣,陵水黎族自治县疍歌传唱者李秋兰又登台表演了。这是李秋兰的生活常态,也是她最爱的生活状态。“身边的朋友常和我开玩笑,说我不会说话,就会唱歌。”李秋兰说。点击查看详情>> 陵水新村渔家女队:
咸水歌唱疍家情
平日里的疍家人随处可歌。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鱼多多/虾大大/丰收返去就是过瘾/蟹多多/螺大大/阿爸阿妈最精神”……日前,在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的海南疍家博物馆举办的开馆仪式上,合唱节目《我们疍家人》惊艳亮相,歌声悠扬婉转、圆润柔美,将疍家人勤俭、勇敢的特质和海上丰收的喜悦心情娓娓道来。点击查看详情>>渔排晨歌
早晨,热闹的陵水新村疍家渔港,新鲜的渔获堆满码头。
凌晨6时,天还未亮,疍家女人已在渔港码头等渔船归来。她们头戴斗笠,面戴围巾,脚穿胶鞋,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出海的疍家渔船,载着连夜捕捞的渔获归港,马达声声,响彻陵水新村潟湖;涟漪层层,是螺旋桨在海面作画。点击查看详情>>
陵水新村潟湖上,出海归来的渔船,与水面形成美丽的画卷。
陵水新村疍家渔港,渔民和他们的渔获。
原标题:《海南这群“海上人家”的生活,你想象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