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日,就会有很多人
选择自己酿各类果酒
前阵子的青梅酒
眼下正火的荔枝酒杨梅酒
不少人正美滋滋地等待
果香与酒香与味蕾“正面邂逅”
但是你知道吗?
自己酿酒,有风险!
近日,一户人家在凌晨4点多时
被“砰”的一声响给炸醒
原来竟是自制的李子酒炸了
卫生间和天花板全是残渣
房子主人表示
这是她第一次自制李子酒
看到家中被炸得一片狼藉
她很是诧异
自制酒真有这么大威力?
真有。自制酒引起爆炸的案例时有发生。
爆炸的罪魁祸首,是水果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果酒的发酵过程,主要靠微生物——酵母。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生长、快速繁殖阶段还是进入厌氧发酵阶段,都会伴随二氧化碳的产生。
自制李子酒的主人正是因为没有及时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发酵容器局部压力过大,最终发生了爆炸。专家提示,自制果酒时,可在瓶口留空隙,或使用透气的纱布封口,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自制酒的风险,不只爆炸
可能受杂菌污染
我们觉得美味的东西,微生物也同样喜欢。大量的糖类既为酵母提供了适宜的营养来源,也会为其他杂菌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在工业化生产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对杂菌进行抑制。例如在发酵之前进行杀菌处理,装入发酵罐中后再添加上人工培养的酿酒酵母。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杂菌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从而保证食品安全。
但是,对于自酿酒来说,容器本身的消毒不会十分完全;所使用的酵母品种不一定能耐受较高浓度的酒精,因此最终得到的酒精度也可能不够高,不足以抑制杂菌生长;酿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中途需要打开容器进行放气处理,也可能导致杂菌进入。
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工业化生产酒通常是用专用发酵剂,生产过程也经过严格把控,通过工艺控制,通常不会产生有害有毒物质。
相比之下,自制酒使用的原材料未经过彻底的杀菌处理,容易携带菌株,在自然发酵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不可控的物质,其中也包括有害物质。
例如一些野生型的酵母,在发酵过程不但会产生酒精,也会产生甲醛一类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发酵菌株产生物质比较多的话,甲醛等有害物质含量在发酵产品里面就增高了,过度食用这些食物会给人带来危害。
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为减少饮用自制酒的食品安全风险,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多次提示公众:不配制、不饮用自制酒!尤其是乌头碱类药物、马钱子、含有虫类的一些毒副作用的药材,要谨慎使用!
饮用自制药酒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 2022年6月8日,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露圩镇,三人在饮用村民自制的药酒后出现头晕、呕吐、胸闷等症状,其中一人不幸死亡,后确认为误服自制外用药酒引起钩吻碱中毒死亡。
• 2018年5月3日,重庆发生一起药酒中毒事件,生日宴上的一种自配药酒,让15个人送医,其中5人死亡。
......
总而言之,在酒的品质和安全性方面,自酿酒其实都没有优势。
即便是为了追求“保健”效果,选择自酿酒也并不值得。饮酒本身并非“保健”,反而会对人体起反效果。
科普君听说,还有人把鱼的苦胆、蛇胆、长得奇形怪状的植物根部放进酒里泡。但其实鱼胆、蛇胆以及很多植物都是有毒的,小心被“放倒”!
少量饮酒能降低危害吗?
2022年3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Nature)杂志子刊《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酒精消耗量与灰质和白质体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研究发现,即使是适量饮酒,也会让大脑变小,轻度至中度饮酒与整体脑容量减少有关。
经研究分析,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大脑的灰质和白质体积在减小,并且喝得越多,情况就越糟。
与滴酒不沾相比:
☞ 每天1个酒精单位(约8克酒精),相当于大脑老化半年;
☞ 每天2个酒精单位(约16克酒精),大脑老了2年;
☞ 每天3个酒精单位(约24克酒精),大脑老化3.5年;
☞ 每天4个酒精单位(约32克酒精),大脑老化超过10年。
市面上常见的白酒低度多为(38%vol)、高度多为(52%vol)。现以平均取中计算,1瓶500毫升45度白酒中含有纯酒精约225毫升即约177克。每天4个酒精单位,32克酒精约合不到2两白酒。
自酿药酒,不是仙酒
自酿果酒,并非琼浆
自制酒是一个
既严谨又复杂的过程
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安全隐患
不要盲目自制、饮用自泡酒
不喝无标签标识、浸泡成分不清等
来历不明的自制浸泡酒
很多人还觉得
大酒伤身,小酌怡情
甚至有“红酒软化血管”的说法
其实这些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不但不养生长,此以往还伤身
科普君提醒
最安全的饮酒量,是0!
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
2018年刊文指出
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
即不饮酒才对健康最有益
多喝水,少喝酒
给健康的自己点赞!
今日推荐视频
夏季暴雨来袭
生存指南请收下
广东天气雨水持续
夏季暴雨又猛又急
势头一般不比初夏的冷涡暴雨弱
暴雨来临
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一起来学习
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原标题:《半夜“砰”一声巨响吓醒全家!自制酒不仅可能爆炸,还怕“有毒”!》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