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又被称为孙行者,而“行者”并不是孙悟空的小名,而是他的职业。
但是,用职业作为昵称时,通常在其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例如,安道全的外号不是“博士”,而是“神医”;萧让的绰号不是“书生”而是“圣书生”。
这样一比较,武松的外号就显得有些太不合理了。
武松是《水浒传》中的男主之一,戏份不亚于宋江。
在书中,施耐庵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写下了武松的故事,可见他对这位英雄的重视和喜爱。
但问题来了。对于这样一位在水浒故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施耐庵给他起了一个颇为敷衍的外号——“行者”。
有人说,鲁智深的外号是“花和尚”,不是和“行者”差不多吗?
的确,和“行者”类似的职业是“和尚”,和尚就是剃光了头发的修行者。
而鲁智深却加了一个“花”字,用一大群文身来凸显他身体的外在特征。与武松的《行者》相比,显然还是上了一个台阶。从文学和戏剧创作的角度来看,要讲好一个故事,大部分的精力都必须放在塑造主要人物身上。对于武松这样的大人物,施耐庵绝对不会这么马虎。
而且,连“打虎”李忠、“一枝花”蔡青这样的人物都有威武或好听的外号,更何况是顶天立地的武松英雄?
那么,施耐庵究竟想用“行者”这个外号表达什么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行者”的由来。
三、绰号“沃克”的由来
我把武松的一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行者”这个外号的真正含义。
一、第一阶段
武松第一次登场,就是因为打人躲在柴进的村子里。此时武松默默无闻,经常醉酒惹事,没有请柴进等见。武松心灰意冷,怒欲离去,却又染上了疟疾。
此时的武松,还没有真正在江湖上闯出一片天地,所以他并没有外号。他想让柴进对他另眼相看,又恨他喜新厌旧。
2.第二阶段
武松人生的转折点是在宋江出现之后。
宋江在江湖上名声在外,但对当时贫病交加的武松却能高看一眼,与兄长相称。这对于武松的自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武松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在景阳岗上杀了个猛虎,顺利进入体制,成为了“武都掌门”。
“头”,相当于县刑警队长,成了武松日后的正式称呼。
甚至在武松因为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而被遣走之后,他还在孙二娘老太婆的旅馆里自称“都武松”。可见,“武都头”在武松心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独头”这个职业没能成为武松的外号。
这个阶段的武松处于生活与事业、爱情与亲情的矛盾之中。
3.第三阶段
血溅鸳鸯楼一幕,武松杀死蒋门神、张团练等15人,并在一面白墙上写下八个大字:“杀手,武松亦打虎!”
复仇之神武松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逆袭。他也彻底抛弃了“资本首脑”的身份,依然以“打虎”为荣。
不过,“打虎”只是身世,不能是昵称,起码得在后面加个名词,比如“打虎将军”。
武松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后,在张清和孙二娘的帮助下化身为化装的头陀。
《水浒传》说:
“武松要了一面镜子照了照,哈哈大笑……‘我也是行者!’”
这时,武松彻底脱胎换骨,结束了宿命,告别了过去。
这也是“沃克”这个绰号正式形成的时候。四、昵称“行者”的内涵
如果只把“行者”当成一种职业,那你就未免太小看施耐庵了。毕竟,写出如此巨著的人,是不会对这么重要的人敷衍的。
要理解“行者”的内涵,就要看这个职业的特点?
行者虽然名义上皈依了佛门,也算是出家了,但他是“以发修行”,在世俗生活。
“行者”这个职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矛盾。
而“矛盾”二字几乎贯穿了武松的一生:
1、武松既可以是一个打了人就怕罪逃跑的混蛋,也可以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战神。
2、武松可以是怜悯弱者的善良之人,也可以是杀人不眨眼的复仇魔王。
3、武松可以是不近女色的正直汉子,也可以是对孙二娘说脏话的油腻流氓。
4、武松可以是两面捅宋江的英雄,也可以是“招兵买马”政策最坚决的反对者。
但背负着这样的矛盾,武松并没有像公孙胜那样离开,而是原地踏步,怀着矛盾的心情被征召,参加了南伐方腊。
然而,因为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条手臂,武松悟道了,他决定不再做一个矛盾的修行者,而是去六和塔出家,解脱自己,真正修行。
一个单纯的“行者”,背后的武松一生充满矛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