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一个可以安放旅途文艺的地方,当南京的先锋书局被搬进了皖南乡村,在徽派建筑间有了散发着时光尘封的韵味,每一个前来寻找文艺的旅者,用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找到属于他们的“山乡情怀”。行走在村中,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把碧山的乡愁无限蔓延,这份皖南故事在碧山工销社得以讲述,每一个精美的碧山特产,从米酒到文创品,都是无数人对碧山的念想和向往,他们用灵感创作出这个乡村的美丽,用万千方式呈现出皖南古村落的无限可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诗词里提到的碧山,说的就是这里。李白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一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村落随着时间的演变竟然变得如此文艺且更宜居。就是这样一个古典又优雅的古村落里,却拥有着整座县城最强的“文艺细胞”,漫步乡村,也许是从一家村口小卖部说起。
村口小卖部,文艺范十足,虽然没有开门营业,但门口的气氛组依然强烈在线!酒酿冰粉、汽水瓶、火红的“村口小卖部”几个大字写在墙上,复古又显眼,这样的环境让人很难不去记录一下。
从巷口往里走,不用走多远就能看到一处有意思的碧山工销社。工销社原址是建于1964年的碧山村供销社,在2017年初改造为集展览、餐饮、民宿、手工艺体验等综合式文化空间。逛完一圈我才知道,它还曾经获得过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奖。
工销社的前厅,就像是一间乡村艺术杂货铺,对于我这样的外地人而言,逛一圈都不会腻,甚至新鲜感依旧很充足!陶瓷、钟表、扎染桌布、文创T恤、碧山工销社徽墨酥、茶饮、文创碗筷……复古又精美,蛮有意思!
穿过工销社的前厅,来到后院,又是另一番模样。后院里的共振村声是一处开放式的黄梅戏台,这里是村民们才艺演出的钟爱场地。村子里有一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黄梅戏表演团,大多数都是60多岁的老人,有时间的时候会在一起排练戏曲或演出,艺术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这片小广场上,拍照也是蛮好看的,拿上一张大海报,搬个小木凳,分分钟拍出戏台大片。
离开工销社,它的对面就是一个展厅,这里正在举办“乡村新日常”2023大黄山乡建空间设计成果展,既有摄影作品又有空间设计的巧妙思路与成果。当我沉浸式观展的同时,我惊讶的发展,这座展厅,是利用原有的村民房进行的空间利用,将房间做成展间,把庭院设成大厅,真是妙哇。
如果说碧山村的文艺只植根于本地,那么碧山书局一定有自己的发言权,他们并不想仅仅如此,而是想让文化融合,打破城市界限。于是,碧山书局牵手南京先锋书局,从内而外,让碧山更有碧山情。
与一般的先锋书店不同,碧山书局里有着更多的徽州文史类书籍,与本地文化结合了更多的可能性。从书籍,到文创,一个帆布袋,一张明信片,无一例外的汇聚了碧山特色。我很开心的看到这座徽州老祠堂并没有大改特改,而是保持了原有的建筑样貌。作为一个乡村书店,尊重建筑,赞美文化的本质,应该值得每一个过路人竖起大拇指吧!
穿行在碧山村的街道上,走几步路就能看到咖啡店或文创小店。如果有时间,还能去碧山村的美术馆看一看,遗憾的是,我吃了闭门羹。
接着往里走,走着走着,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碧山,“徽”之不去的“黟”抹乡愁。
说起乡愁,我突然想起了碧山村还有一座明代私塾“耕读园”,“黟”时兴起的我决定寻找到这座历史悠久的耕读园。为了找到这座耕读园,我询问了至少五六位当地的村民都没有找到,就在我即将放弃的时候,一位奶奶告诉我,我家就是耕读园呀!
奶奶告诉我:“耕读园曾经是一座私塾,现在我们住在这里,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耕读园里,门中有门,穿堂而过后既有庭院,又有池塘,还有一片小菜园,仿佛一片桃花源般怡然自得。奶奶告诉我,她家门外就是耕读路,下次找到不到,看着路牌就记得啦!
关于碧山村的风物,这面墙上的手绘会告诉你什么才是代表。于是在离开碧山村前,我决定看一看碧山人心中的地标——云门塔。
云门塔在一片稻田中矗立着,四周比较空旷,但是作为村里最拔尖的建筑,它确实比较醒目。
云门塔,关于它的传说从来都没有停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名字是因为塔旁先有“云门书屋”而得名。云门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塔身共有五层,是筒形楼阁式砖体木檐结构,底部是六角形台阶,飞檐翘角。塔身内部因为未对外开放,所以不得而知。
最后,再来看看村里的黑板报,了解一下碧山村的那些小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