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记载,姬昌在位50年或51年,《尚书》、《吕氏春秋》、《史记》等,都记载“文王享国五十年(或51年)”。以此来看,姬昌去世时间为公元前1051年或前1050年,但这个时间似乎与《史记》记载相矛盾。
周文王去世后,过了十一年武王伐纣,以上述时间推算,应该是在公元前1040年或前1039年伐纣,然而考古却另有结论。
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临潼出土了西周利簋(下图),上面铭文写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歌颂了武王伐纣这件事。考古专家通过碳十四,测算了遗址中的其他碳样,发现时间为公元前1050—前1020年。随后,根据“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结合《国语》中记载的岁星纪年法,判断出武王伐纣具体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西周利簋反映的武王伐纣时间,与姬昌去世时间只相差4或5年,而史记等明确记载周武王十一年才伐纣。那么,是根据西周利簋考证的武王伐纣时间有误,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商王文丁去世时间有误,还是“文王享国五十年(或51年)”有误,或者“武王十一年伐纣”有误?
其实,前三者没有错,但第四点“武王十一年伐纣”是司马迁理解错误,由此误导了后人,从而产生了上述问题。
随着周人实力增强,商朝势力衰弱,还受到东夷的牵制,于是姬昌在晚年时称王。当然,包括史记在内的很多史书,将之包装为“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具体时间为姬昌去世前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056或前1057年。
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准备伐纣,《周本纪》记载是“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后来到达古渡孟津后遇到突发事件而退兵。二年之后,周武王又一次伐纣,《周本纪》记载是“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当时,周文王已经去世,但周武王依然打着周文王的旗号,说到底就是周武王没有改元,继续使用周文王纪年,就相当于明朝崇祯去世后朝鲜还使用崇祯纪年一样。
换言之,“武王十一年伐纣”不是周武王在位的第十一年伐纣,而是周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伐纣。由此反推可见,周文王继位的时间为公元前1102年,在位元年为公元前1101年,称王的时间为公元前1056,去世的时间为公元前1050年,“文王享国五十年”是正确的说法。
搞清楚周文王去世时间,那么他的出生时间如何判断呢?战国竹简中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西晋时期,盗墓贼挖出一座战国魏国大墓,后来被人告发,官府接手整理出了不少失传书籍,其中《竹书纪年》记载“武王年五十四”,即周武王享年54岁,死于公元前1043年,生于公元前1097年。
《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记》记载:“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有学者认为,这句话除了可以理解为“文王15岁时生武王”,还可以理解为“文王在位第15年时生武王”。
笔者认为是“文王15岁时生武王”,因为如果是后者的话,就变成了公元前1112年周文王继位,但这一点显然与季历在位时间相冲突。因此,周文王应该出生于公元前1112年,即位于公元前1102年,死于公元前1050年,享年62岁。
从周文王、周武王的真实享年来看,在当时虽说惊人,但并未违背常理,五六十岁的老人东征西讨并不让人惊讶。尤其是周武王,51岁时风雨兼程、发动牧野之战,显然远比90岁时发动伐纣战争更能让人接受。
让人好奇的是,古人怎么敢得出“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的结论?只能说,儒家为了美化文武二王,已经到了不顾违背基本常识的地步。
参考资料:《史记》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